【東方網】國際化人才哪裡來、如何養、怎麼留 市黨代表們有話說

時間:2022-06-26浏覽:269發布者:肖晔編輯:地點:

東方網記者劉轶琳6月26日報道:“彰顯國際化的人才導向,構築世界級的人才平台,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造就戰略性的人才力量”……中國共産黨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李強同志所作的《市委報告》釋放重才攬才的強烈信号。人才工作關乎上海未來發展的核心競争力,但國際化的人才哪裡來、如何養、怎麼留?會場内外,來自産、學、研多個系統的市黨代表們熱烈讨論。

報告凸顯上海人才觀走向國際化

柏可林攝 下同

聽完李強書記的報告,上海市黨代表、銅川學校黨支部副書記、校長夏時勇說,報告中多次提到“人才”充分證實了上海求賢若渴,無論是“國際化”還是“世界級”,都對上海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上海的人才培養,不僅要夯實基礎,也要拔高拔尖,更要具有全球視野、國際水準。

市黨代表、複旦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金力說,報告聚焦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化大都市,突出國際化人才導向,闡釋了上海新的“人才觀”。開放是上海這座城市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之一,也是可以走在改革開放前列的最大優勢。

國際形勢再好,也要堅持自主創新,國際形勢再差,也要堅定改革開放。金力認為,落實國際化人才導向的難點在于解決全球頂尖的人才究竟會不會來、為什麼要來的問題。以複旦大學為例,人才是最重要的資産、是興校之本,從人才遴選引進到成長培育,學校都從制度上全過程精心呵護,一些學院為年輕教師配備了“導師”。

但他也特别指出,國際化人才的引進培育和支撐保障條件要“精準”。“不是人才到了上海就算成功,還需要在他們發展的關鍵點給予精準支持,幫助人才産出更大成果。如果人才來上海後不能發揮作用,包括我們提供的資源、人才的時間機遇,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浪費。”在他看來,完整精準的人才引育、使用、評價體系建設是解決“人才為什麼要來”的必修功課。

建設國際化人才高地要輸血更要造血

真正的人才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稀缺資源。夏時勇認為,這樣的人才首先要自己“造”,讓更多的優秀青年走出去,待學成歸來後為上海國際化發展提供經驗。其次,要把國際化的人才請進來,增加更多全球頂尖人才來滬交流的機會,讓本土人才在合作交流中變得“國際化”。夏時勇說,未來五年上海的奮鬥目标是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那就必須依靠一大批國際化人才。

市黨代表、6766澳门娱乐官网联合网站直营黨委書記魯雄剛認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大都市,就需要吸引一批産業發展急需的優秀國際人才。國際化人才,并不能簡單等同于全球名校學曆、出國留學進修。“如果我們大學的學科領域是世界領先的,就自然代表了教育的國際水平,我們以學科為基礎的培養就是國際化的培養。其實,技能型人才上海很緊缺,如果高校和智能産業企業能深度融合,甚至把歐洲德國的産業人才培養模式融入到上海的高校,就能成為上海産業人才培養的優勢。”

魯雄剛以他所在的6766澳门娱乐官网联合网站直营為例,學校緊貼智能制造和大飛機産業,主動走訪企業把用人訴求帶回學校,融入課程體系,并積極和臨港相關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圍繞企業的需求設立“定制班”,把企業入職後的崗位培訓提前到學生畢業前一年。這樣的校企融合為企業提供了人才支撐,而紮根臨港、服務臨港智能制造也為學校的高就業率奠定了基礎。

提升城市軟實力,才能留住一流人才

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人才是否願意來,企業感受最敏銳。市黨代表、畢馬威中國副主席、華東華西區首席合夥人、畢馬威上海分所黨委書記楊潔說,目前畢馬威上海分所的員工“海歸”占到一半,碩士比例超過六成。上海開放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對世界一流人才确實有相當的吸引力。

全球的人才争奪戰從未停止。楊潔說,人才需要“引”更要注重“留”,在這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優化人才引進環境、戶口開放政策等等,為城市留住人才做出更積極的努力。比如去年英國實施高潛力人才簽證,凡畢業于全球前50所名校的申請者均将獲得為期2年的工作簽證。就在最近,上海出台了《關于助力複工複産實施人才特殊支持舉措的通知》,針對畢業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學回國人員,全職來上海工作後即可直接落戶。

政策的競争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一環,但歸根結底,引進人才企業才是主體。市黨代表、寶武集團環境資源科技有限公司寶鋼建材技術中心冶金渣利用技術高級主任師兼技術中心主任曹黎穎說:“我們要拓寬引才渠道,用好中央企業人才開發交流平台和上海市政府引才項目,采用以才引才、駐外機構推薦、行業協會推薦等方式,引進有一定行業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高層次海外人才。”

政府搭台“攬才”,企業最受益。市黨代表、上海知從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成雲霞說,一年多前通過臨港高端人才招聘會,公司招到了一名澳大利亞海歸,現在這名員工已成為公司骨幹。臨港的知從科技從事汽車基礎軟件研發,目前隻有幾十人規模,但未來5年公司計劃增加到500人左右。成雲霞表示,人才與企業互相成就,隻要産業強、實體經濟強,人才自然近悅遠來,李強書記在報告中描繪的“讓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就不會遙遠。

https://j.021east.com/p/1656238790031775

返回原圖
/


XML 地圖